找回密码
 =注册

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

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

铭记:再次向老兵致敬!(转帖南都)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5-9-7 03:48 PM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55ecdbf4b9a91.jpg

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,这几天许多人总被这种气氛感动着———无论是报纸上抗战老兵的追忆,还是屏幕上恢弘的阅兵式。无疑,今天13亿中国人庇荫和平之福祉,皆倚仗70年前数百万抗战将士之鲜血

70年,寒暑更替,变了世界;70年,之于人生,已显漫长。曾经的热血男儿,如今犹如荒原上飘零的野花,随风凋落。曾几何时,许多抵御日寇的老兵,隐藏过往,埋名生活。有人飘泊海外,有人清苦务农,更有甚者孤苦伶仃,了却余生。今天,他们大多进入耄耋之年,健在尚存的日久弥贵。当我们再次审度历史,他们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吗?

今天,我们试图重新打捞历史的枝叶碎片,搜寻走访现居佛山的抗战老兵,还原一个个铮铮铁骨的形象,给这些散落乡间的英雄以最高荣耀。

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!今天我们应该继承抗战英雄之牺牲精神,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让我们再次向老兵致敬!文/门君诚


刘明.jpg
刘明(为搞地下工作,改名数次)
性别:
出生年月:1927年5月
籍贯:台山
所属部队: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
电视屏幕上,白发的抗战老兵乘坐方队车接受检阅,电视机前,刘明顿时激动万分。88岁的他,曾是一名东江纵队抗战战士,坐在一旁的是同龄妻子何亦雄,也是一名抗战老战士。“曾经一起战斗的同志都死了,很可惜,他们看不到今天。”何亦雄潸然泪下。
9月3日上午,刘明儿子,原江门市委书记、现广东省政协常委刘海,特地在家陪父母看阅兵。刘明说,曾从战争中走来感触最深,“我们希望和平,不希望战争。”
1927年5月,刘明出生广东台山。1941年3月,日本侵略者首次攻打台山,刚上初一的刘明,被学校告知,要停课了。顶着脸盆一路跑回家,以为那样可以挡住敌人的子弹。这是战争给一个14岁孩童的天真印象。
为了生存,14岁的刘明到一家商店里当伙夫,煮饭烧菜,有时还要去帮忙送货。后来,刘明辗转到韶关,在广东省儿童教养院读书。该教养院是时任广东省主席李汉魂的妻子吴菊芳一手创办,用来抢救沦陷区儿童。
进入力行中学后,刘明萌生了革命思想。他说,在学校读了两本书,分别是《思想方法论》和《大众哲学》,这也让他与指导老师徐恩復结下革命师生情。
1944年,为打通粤汉铁路,日军发动第三次粤北会战,韶关失守。17岁的刘明又一次成为逃难队伍中的一员,他就读的学校从东向西疏散至英德。
而这一年,他的老师徐恩復正带一批同学去参加东江纵队,投身革命。在听说刘明在英德后,便请了一名女学生何亦雄送信邀他同去,而这名女学生后来也成为了刘明的妻子。
在接到老师信件那一刻,刘明当下决定要投身革命。他们一行十几人便徒步山路,赶往东江纵队所在地。
参加东江纵队的北江支队后,1945年初,刘明被派至清远开展游击活动。同年5月16日,刘明加入共产党,搞地下工作。后来到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工作。
地下工作的危险,刘明用如履薄冰来形容,生怕哪一次就一脚踩空。原名叫刘天佑的他,为了保证工作的隐蔽,他三四次更改名字。
在番禺工作时,他曾经化名为刘永平;又以刘乐平之名到康乐小学一边教书,一边进行地下工作,有一次在敌人特务的眼皮下,他为获取更多解放广州的资讯,坚持守在原地,最终特务没识破。在解放番禺前,这位战士想到要以“明”为名。遂取名刘明,象征日月一样光明磊落,像日月一样温暖他人。


黎福朱.jpg
黎福朱(打鬼子是我一生的荣耀)
性别:
出生年月:1918年10月
籍贯:佛山南海丹灶镇
所属部队:65军157师
极力隐藏年轻时的抗战经历,七八年前当志愿者登门拜访抗战老兵,黎福朱老人才打开记忆的闸门,这段封尘数十年的历史才被揭开。“打鬼子是我一生的荣耀。”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,老人获得国家颁发的纪念奖章,已97岁的他非常激动。
1938年10月,广州沦陷后日军迅速向西侵犯,南海丹灶、西樵官山很快被日本人占领。“没有吃的啊,很多老百姓开始逃难。”黎福朱回忆旧社会悲惨的生活,直夸现在的生活好。
据老人回忆,为了有口饭吃,他和村子三名青年游过北江向西追随抗日部队。恰时国民革命军第65军接受了他们三人,在广东新兴接受短暂训练,之后他被分到机关枪连当通讯员,隶属于国民革民军65军157师。根据上级指示,他们部队开拔到清远、肇庆、韶关、江西一带与日军作战。
虽然通讯兵与日军正面作战的机会较少,但在抗战中老人也曾遭遇过日军的突袭。驻守清远时,老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在江边防守,有一天大雾,江两岸又种满竹子遮挡住视线,日军趁机偷袭,驻守的军队立马发现,双方随即短兵相接,日军被赶跑到对岸。
老人回忆当年抗战的生活异常艰苦,吃的都是木薯、鸡糠、树皮,难得有顿稀粥大家分着吃。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,老人自动脱离部队回家。“日本人已经投降了,我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,中国人打中国人我不干。”老人回忆说,当年一同参军的伙伴只有他返回家乡。
在家里,黎福朱不再提及过去的历史,到了孙子辈对爷爷的经历几乎闻所未闻。直到2005年前后,长孙黎新和和爷爷看电视时,老人对一部抗战的影片唠叨了几句。“你怎么对日本兵了解那么多?”孙子觉得一辈子目不识丁的爷爷不可能说出这么多专业的话,老人方才说出自己的抗战经历。黎新和把爷爷的历史发给一个寻找抗战老兵的民间组织,志愿者登门最终确认老人的身份,黎福朱老人的经历才重见天日。

刘岳.jpg
刘岳(一定要把侵略者赶出家园)
性别:
出生年月:1929年3月
籍贯:东莞
所属部队:东江纵队
在六旬女儿刘惠玲的眼中,最令她自豪的是曾经参加抗战的86岁父亲刘岳。她说,父亲几次死里逃生,作战英勇,而父亲的正派品格,也深深影响了她。
刘岳出生于东莞一个农民之家,1944年志愿参加东江纵队,由于年纪还小,被编到小鬼班打游击战。
刘岳从小动作灵活,跑步速度也很快。上级就是看中他这一点,经常差遣他跑腿送信。有一次,刘岳和两个同伴一同去解放区据点收集粮票,三人穿着百姓装,却还是被驻守的日军发现。
在追击中,其中一个同伴当场被打死,而刘岳因为跑得快,跳进河涌,当敌人赶到时,看见水面上顺流的衣服,以为是逃跑的刘岳,当即就瞄准开枪。原来,当刘岳跳入水中时,机智地脱去了衣服,光着上身逆流而上,这才迷惑过敌人,保住一条命。遗憾的是,他后来才发现,平安回来的只剩下自己一人,其他人都牺牲了。
日本兵的凶狠,让年轻的刘岳第一次感到震惊。“父亲回忆说,当时自己就立下决心,一定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家园。”刘惠玲说。
抗日战争结束后,1948年傅作义部队接受“和平改编”,刘岳到北京接收了一个连。作战期间,冲锋号令一落,身为连长的刘岳便带头冲出去,为鼓舞士兵冲锋,刘岳却因此被对面部队打中脖子,一直伤到后颈,流了很多血,幸好没有打到动脉,才捡回一条命。受伤后,刘岳被迫暂时离开战场,到流动医院治疗。
但是在医院的刘岳却没法安心养病,他每天都会阅读用立板写成的战地快报来了解部队情况,在得知部队转移的消息后,他再也按捺不住,不顾医生阻拦,毅然按照战地报的内容去寻找自己的部队,坚持要继续南下打仗。
在淮海战役中,刘岳所属部队是加强连,配备的武器都较为先进。刘岳携带的是一把汤姆手枪,这把枪一直跟随他多年,连在拍照时都不摘下来,所以转业证的照片上都能够看到枪带。
刘岳的女儿刘惠玲说,她和父亲的感情很深,父亲年纪大了,她也常常陪着父亲看电视,在看到一些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时,父亲还会“挑错”,最经典的是行军过程中的走法,真正的行军是单人行军,这样在遭受到敌军攻击时,才能将伤亡降至最低。
而让刘惠玲最震撼的是父亲所描述的夜间行军,没有休息时间,手搭着前面战友的肩膀边睡边走。“这种艰苦程度是我无法想象得到的。”刘惠玲感慨道。


李全旋.jpg
李全旋(都贪生怕死,那国家谁来保卫)
性别:
出生年月:1925年9月
籍贯:佛山三水
所属部队:63军
一次“意外”参军,成为通讯侦察兵,两次从日本兵眼前死里逃生;三年“潜伏”增城深山老林,秘密做通讯工作。说起抗战,老兵李全旋热泪盈眶,他说“没有别的,我就想保家卫国。”
即将90岁的抗战老兵李全旋身体硬朗,对几十年前的军旅生涯,仍能够思维清晰地娓娓道来。虽然有些细节已经模糊,但他仍清楚地记得,自己在通讯兵团受训时,是第七战区司令部对他们进行训练,当时第七战区的司令是余汉谋。他说:“抗战记忆,我不会忘记。”
意外入伍 第一次任务打死两个鬼子
李全旋生于佛山三水,家中有七兄弟和一个大姐,他笑称这是“七星伴月”。家中只有李全旋参过军,打过仗。对于李全旋来说,参军也只能算是一个“意外”。当时李全旋在难民营里生活,正逢军队来抽调青少年入伍补充兵力,十五六岁的李全旋就这样入伍了。
李全旋记得,1937年8月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国民党军队整编,以粤军第153、第154师合编组成第63军,隶属第12集团军,张瑞贵任军长。由于头脑灵活,对通讯技术熟悉,李全旋便被派至63军成为了一名通讯侦察兵。在烽火连天、狼烟四起的年代,李全旋大部分时间身处战线后方,隐藏自己,但他需要冒着生命危险,去抢修线路以保持通讯的畅通,或者去掐断敌人的通讯扰乱对方作战。
“在队伍里,我什么都听班长的,班长交代让我做什么,我就去做。”有一天,执行任务时,李全旋还在电线杆上,两颗子弹就擦着他的耳边打过,打在电线杆上火花四溅。他不敢多停留,迅速滑下滚进草丛中,屏住呼吸发现了追赶过来的两名日本兵,正当两人步入离自己不足十米的范围内,李全旋拿出短枪瞄准射击,两名敌人应声倒地。他们缴获了两匹马和一些枪支弹药,“亲手打死日本兵,心中是很欢喜的,连自己有没有功劳都不知道。”
化装侦察 从敌人眼前死里逃生
几个月后,李全旋随侦察部队来到了惠州,数个人要先行潜入侦查。他们乔装打扮成当地的老百姓模样,没穿上衣,肩膀上搭着一条白毛巾,穿着及膝的短裤,裤子里藏着随身携带的手枪和手榴弹。
当时,任务点附近有个哨所,几人误入了埋伏,几个日本兵骑着摩托车追赶他们,并射杀了李全旋的几名同伴。李全旋自知双腿跑不过摩托车,情急之下索性躺在地上拉过敌人的尸体掩盖在身上装死,听到摩托声越来越近,他的心紧张得都提到了嗓子眼,所幸日军并没有停下车仔细查看,李全旋也再次和死神擦肩而过。
等日本兵远去,李全旋从地上爬起来,跳进了附近的河里,两名躲在附近的同伴也跟着游到河流对岸,回到据点后,才知道一同去的十几名弟兄只剩下几人生还。
经历了这次生死离别,李全旋对战争有了更清楚的认识,也更加坚定了御敌之心。“他们(指日本人)怎么对待我们,我们就怎么对待他们。我们如果不反击,就会挨打。”他说,战乱年代他的唯一的梦想就是,要把日本人赶走,让战争早点结束。
潜伏数年 增城深山艰苦守护
1938年秋,日军强行在广东澳头、淡水登陆西进,张瑞贵率63军在守备地迎敌,终因无兵增援,惨遭击溃。这是历史上63军的抗日“三次粤北会战”。广州沦陷后,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命各军转移粤北布防。63军在增城、从化外沿修筑工事,与敌对峙。
此后的三四年间,李全旋又来到了增城与石碣接壤的深山老林,在一个叫东潼指挥部工作。用李全旋的话来说,这是一个山旮旯的地方,连敌人都不会来。
当时李全旋负责的工作是通讯转接员,偶尔还要对“不灵光”的机器进行修理,他自豪地说:“只要我有工具,就能一下子弄好,我有专门学过的。”由于人手不够,所以大部分时间只有他一个人看管机器。
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得要守在机器旁,生怕没有接上电话误了大事,“连离开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”。平时还好,稍微要离开一下时只要报告班长,班长还能帮忙看个几分钟,但是有时候班长带队出去执行任务时,房间里就只剩下了李全旋自己一人,他只能寸步不离地守在旁边,随时将每一通电话转接。“我有过好几次内急都是在房间里解决,实在是走不开。”老人说得云淡风轻。
但在这背后,其实并不容易。深山里夏季特别炎热,老人形容太阳毒辣得简直能把人晒掉一层皮,“就拿附近竹壳当扇子扇风”;而冬季又寒冷得让人牙齿直打颤,没有鞋子穿的李全旋,拿来草垛裹住双脚避寒。唯一苦中作乐的是,有次和班长上山打点野味来改善伙食,“山猪是我们打不来的,只能打一些比较简单的野味烤着吃。”年近9旬的老人乐呵呵地说。
坚持信念 让儿子也报名参军
从入伍到抗日战争结束,这是李全旋的从军生涯。在抗战的岁月,李全旋从来没有和家人联系,在他看来,写信只会让家人更加担心和不舍,“等打完仗再回家团聚”。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,仍有一封家书让李全旋无法释怀,一说起,他就老泪纵横。
李全旋的堂兄李全飞参加了1937年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,这场战役也标志着淞沪会战的结束。战前,李全旋收到了堂兄寄来的一封信,还附着一首歌词,“堂兄叫我要好好读书,保家卫国。”那首歌是纪念七七事变的歌曲,“团结的精神,不屈不怕……杀完最后一支枪,流尽最后一滴血……”唱到一半老人老泪纵横,泣不成声。
“他就是用这首歌让我记住七七事变,永远都不能忘却。”老人擦了擦眼泪,坚持着把这首歌全部唱完,“在这封家书之后,堂兄就再也没有消息,连是死是活,我都不知道。”老人又哭了。
抗战结束后,老人退役,回家种起了三十亩田,从来没有要求过什么,上世纪七十年代越南战争爆发,李全旋让自己的儿子李坤辉报名参军,他的想法仍是一如当初,要保卫祖国。
当被问及老人怎么舍得让儿子从军时,李全旋将身子挺得直直的,看着李坤辉一脸正色地说:“如果每个人都贪生怕死,那国家谁来保卫?我是老了打不动了,不然我也会再回去打仗。”说完这句话,老人最后颤巍巍地站起来,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。

刘湛.jpg
刘湛(一场仗死伤无数,打不死算命大)
性别:
出生年月:1925年9月
籍贯:台山
所属部队:不详
今年90岁的老兵刘湛,现在住在南海区社会福利院,几年前患上了老年痴呆症,很多事已经不记得,听力也非常不好,但谈起抗战的经历,老人话明显多了起来。
老人已经记不起当时所在部队的番号,只记得自己当时在部队的岗位是通讯员,部队在韶光的曲江、乐昌、坪石一带与日军对战,一直打到1945年日本人投降。提起当年,老人说那时打完一场仗,要死好多人,一个连队有3个排,最多只打剩下1个排,打不死的算命大。
为了生计 十余岁少年离乡参军
过往的经历,刘湛大多数都已经不记得了,终身未娶的他非常孝顺,独自服侍老母亲直至她一百多岁后过世。刘湛的堂弟媳陈玉萍告诉记者,刘湛父亲在他年少时就抛下母子俩,到菲律宾打工闯世界,从此杳无音讯。
失去了经济支撑的母子俩生活艰辛,贫穷度日。也许正因为家贫,为了生计,十三四岁的刘湛离开家乡,加入了抗战的队伍。
刘湛还记得,当时所在部队的长官是余汉谋。记者查证发现,抗日战争爆发后,余汉谋相继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、兼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,第七战区司令长官,曾率军取得两次粤北会战的胜利。1948年临危受命,升任国民党军队的陆军总司令。
一门豪杰 家中兄弟均参加抗战
“惨啊,好惨!”仿佛脑海重现了当年战场上的惨烈场面,老人身子往后缩,闭上眼睛、不停地摆手。尽管至今想起仍后怕,刘湛说,当时在战场上是不知道怕的,只顾往前冲,打完仗在伤兵医院,见到死伤战友的惨状,才知道怕,感慨自己命真大。谈起当年的侵华日军,老人仍是痛恨:“日本仔真是该死,投降后,就说昨天是敌人,今天是朋友。”
刘湛的三叔和几个堂兄弟,都参加过抗日战争。其中一位堂兄刘树蔚,更是黄埔军校末期的军校生,最高曾任国民党军团长,但老人在前几年也已经去世。
“他们一个家族的人,都很厉害,可惜命运都很是坎坷。”陈玉萍说,刘湛和刘树蔚堂兄弟俩,因为参加过国民党军队,两人终身未娶,孤寡终老。刘湛的三叔也因此从广州被遣送回台山,直至终老。三叔的儿子因精神压力过大,从海上偷渡,最终下落不明。
2009年,84岁的刘湛被退休前所在的南海食品畜牧集团公司从台山接到南海,送到南海区社会福利院。现在福利院有护工照顾,生活基本无忧。老人没有亲人,只有堂弟媳陈玉萍偶尔前往探望。

韩永健.jpg
韩永健(一起喝茶饮酒的战友基本都过世了)
性别:
出生年月:1928年7月
籍贯:三水
所属部队:河源龙川老隆保卫团
今年87岁的韩永健至今不清楚自己在战场上打死过多少日本人。他14岁参加国民党军,是轻机枪手,在部队里担任过班长一职。由于不是主力部队,韩永健在正面战场跟日本人打过一两场仗。“我们主要是在惠州、河源、虎门等周边地区进行抗战活动。”关于抗战的具体经历,韩永健已少有记忆。据其爱人转述,她听丈夫说过,抗战期间,丈夫得了一场重病,以为没救了,被战友扔在荒山里,后来丈夫醒过来后竟然顽强的爬回了部队,让战友们都觉得不可思议。
自去年5月在家门口摔了一跤后,韩永健至今卧床不起,靠爱人照顾。由于耳朵不好,他与家人的沟通都是通过一块小木板写字进行。几年前,还有战友特意过来看探望,喝茶饮酒,谈之前打仗的事,现在基本都过世了。

麦世流.jpg
麦世流(爱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)
性别:
出生年月:1922年10月
籍贯:三水
所属部队:不详
麦世流今年已93岁了。由于患上了老年痴呆,他无法语言沟通。广东民政部门的登记材料中也只是简单显示,他在国民党部队曾参加过抗战。
由于转业后麦世流很少对后代讲起抗日的事情,所以老人的抗战经历现在基本上是空白。其家属及街坊均表示,只知道老人十几岁时曾抗日打过日本人,爱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。老人一直有每日喝半斤酒、抽一包烟的习惯,爱吃草鱼。

郭耀南.jpg
郭耀南(军人材料遗失了,军人性格还在)
性别:
出生年月:1926年2月
籍贯:佛山三水
所属部队:不详
89岁的郭耀南在芦苞敬老院已经静养2年,由于患有老人痴呆,认知、说话已不容易。“我们还没退休,这里饮食、起居都比较定时,就把他送过来住了。”郭建明说,父亲除了稍微痴呆,身体其实不错。“以前他就是那种军人性格,脾气火爆,说一不二的,这几年才变得好一点。”如今的郭耀南虽然听不清说不清也记不清,不过终日挂着微笑在脸上。
郭耀南十几岁的时候,父母相继而去,只留下他和只有5岁的弟弟,无依无靠的郭耀南投身部队,当了团长的勤务员,同时将弟弟找了一户人家寄养,也在战后一度失散。
尽管数十年过去,而且记忆衰退,但当郭建明在耳边大声询问父亲当年所在的番号时,郭耀南思索良久仍然能说得出54军,也勉强能够说出过去的团长叫胡树忠(音)。“让他说以前打日本军的事,他都不愿说的,我们怎么问都不理。”关于战争,郭建明只知道,父亲曾经在韶关马坝有一场战斗,“他说他的团长很威武,一个人扛着枪跑到屋顶上扫射敌军。”
这位过去在郭耀南口中非常英勇的团长,在1954年复员回乡。可惜的是,郭耀南回乡后,所有的军人材料都遗失了,“1968年,三水一次洪水崩堤,把我们家都压了,老爸所有证明和资料都不见了。”56岁的郭建明说,自己后来也参军,也上过战场,但父亲除了多交待几句,其他也不会多说。
转业回来后,郭耀南在村大队中谋了一职,当过财务,退休后当门卫直到70岁。谈及过往,他除了微笑,最多只有一句“不记得了。”
林树锦.jpg
林树棉(不愿提及战事,唯有复员证留痕)
性别:
出生年月:1920年3月
籍贯:佛山南海
所属部队:26军77师后勤运输连
在南海丹灶镇中安村,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认识林树棉,知道他是个老革命,上过战场,除了这些,他们也会跟记者说:“你们来得太迟了。”8月25日采访的这天,是林树棉的头七。
据了解,林树棉对自己的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,都从不提战争之事,“他不敢也不想说。”而家中唯一能够证明他军人身份的,也只有1952年10月开出的一本红色复员证,上面记录着林树棉番号为26军77师后勤运输连,战士。
“他说自己打仗时在死人堆里面睡过,没水喝也喝过血水。”但这些模糊的情景是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还是朝鲜战争时期,子女们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。稍微翻一翻林树棉的旧照,最近的一张也在20多年前了,那时的林树棉身形精瘦,右肩斜歪,家人们说父亲是3级残废,是在战争中挂彩。
这位说一不二的老兵尽管不愿谈及旧事,但从平日生活中还能寻到些过往的痕迹,林树棉的儿媳说,他生前曾经批评过儿孙们拿手电筒的方式。“他说,手电筒一定要用手拿在身体的一侧,举在身旁,因为如果像平时那样举在身体正前方,远处的敌人就会循着光源开枪打中胸膛,非常致命。”
复员之后,林树棉娶妻生子,也在南海的太平糖厂工作多年,平淡度日。除了肺结核、肺气肿等毛病之外,林树棉身体原本还算健康,但从去年开始身体突然每况愈下,终日只能卧床度过。林树棉的儿子说,听说今年有纪念活动,原本还跟他说过,但没想到父亲最终还是撑不过。
家人告诉记者,当地风俗有人离世之后并不摆照片,所以在林斛村东街13巷6号的红砖房里,只有一张神台和几支清香,桌上放着林树棉生前最爱的干蒸和包子。家人说,以前老人身体无恙时,自己还可以每天散步去喝早茶,每次就吃这几样,头七这天买回来,只是聊作纪念。

黎秀石.jpg
黎秀石(见证日本签字投降前,他彻夜写稿)
性别:
出生年月:1914年1月
籍贯:佛山南海丹灶
南海区丹灶镇海边坊村,一座青砖绿瓦的百年院落,是黎氏家族的古宅。主人的名字在方圆几里如雷贯耳,他叫黎秀石———中国最早的战地记者之一。乡亲们的传说中,70年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中,黎秀石远赴印度洋、太平洋和欧洲战区。而最令人称道的是,1945年9月2日黎秀石在东京湾“密苏里号”军舰上,见证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历史时刻。
生于南海 燕京大学攻读新闻学
海边坊村过去在丹灶镇是一个大村,村里有十多个姓氏,黎姓只能算个小姓,但黎家在村子里却是一个显赫的家族。1914年正月初六(1月31日),黎秀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。
“秀石的祖父曾远渡美国,后来在广州开了一家眼镜店。据说是广州第一家,家底在村里比较殷实。”82岁的黎秀煊老人介绍。黎秀煊是黎秀石的堂弟,年幼黎秀石19岁。
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黎秀石祖父出资、黎秀煊祖父出力,兄弟二人在南海丹灶创办了醒华学校。黎秀石也曾在醒华学校入读,1931年黎秀石中学毕业赴北平燕京大学攻读新闻学。
大学毕业后,黎秀石进入《广州英文早报》开始了记者生涯。几个月后,他因病回京疗养。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爆发,在北京养病的黎秀石南下避难时,女友被日本战机重伤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黎秀石写下《见证日本投降》一书,他在书中写到,日本侵略者给祖国同胞带来的伤害,让他重回记者行业,用笔来抗日,报效祖国。
见证历史 他在东京彻夜写稿
1944年,黎秀石进入桂林《大公报》工作。为了报道桂林会战的情况,“常常要冒着枪林弹雨,通宵达旦地工作。遇到敌机警报或者供电中断,要靠微弱的烛光看稿、写稿;遇到紧急情况,还要躲进放印刷机的岩洞里。”
1945年1月,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,黎秀石被派远赴缅甸、印度洋、太平洋等各战区采访战况。在此期间,他向国内发回中英文战地报道100多篇。
8月14日,日本天皇颁布《终战诏书》。同月27日,黎秀石与一批英美记者乘盟军军舰的摩托艇在东京登陆,成为二战后踏上日国土的第一位中国人。从内心涌出的自豪感和悲怆感,让他当夜无法入眠,彻夜写出了2000多字的英文稿件,叙述自己的东京观感。
1945年9月2日,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东京湾“密苏里号”军舰上举行,中国代表团团长、国民政府军令部部长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。《见证日本投降》上记载,徐永昌提笔时黎秀石按下相机快门,将胜利的瞬间定格在这一刻。当时种种思绪涌上心头,黎秀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,泪水夺眶而出……
黎秀煊回忆,黎秀石老人生前曾表示,在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上他拍下了大量的照片,不幸的是未能留存下来。
回乡任教 曾在《南方周末》撰文
新中国成立后,黎秀石回到了南海丹灶,在醒华学校任教师,后在广州培正中学、天津《进步日本》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部英语组工作。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,出任北京广播学院、中山大学教授,直至退休。
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,年逾八旬的黎秀石在《南方周末》上撰文《日本果真是无条件投降吗?》,引起社会关注。黎秀煊对年长自己近20岁的堂兄更加刮目相看,两人的交往走动更加频繁。
2007年5月15日,黎秀石因病在广州辞世,终年94岁。黎秀石生前编撰了《英美报刊宣读》、《英美当代小品101篇》等专著,特别是以其亲身经历撰写的《日本投降的前前后后》、《见证日本投降》两本书,对于后人缅怀老人的丰功伟绩提供了翔实的历史史料。

回复 广东佛山

使用道具 举报

广告位测试
发表于 2015-9-7 03:59 PM | 显示全部楼层
梳发
回复 支持 反对 广东佛山

举报

发表于 2015-9-7 06:08 PM | 显示全部楼层
致敬!..................
回复 支持 反对 广东佛山

举报

发表于 2015-9-7 07:08 PM | 显示全部楼层
深深的敬礼!      老兵精神!!                 

          
回复 支持 反对 广东佛山

举报

发表于 2015-9-7 07:10 PM | 显示全部楼层
人民一定会铭记!
向为中华民族奋勇抗日的老战士致敬!
回复 支持 反对 广东佛山

举报

发表于 2015-9-8 10:34 AM | 显示全部楼层
这些是真正民族英雄
回复 支持 反对 广东佛山

举报

发表于 2015-9-8 04:20 PM | 显示全部楼层
看看也激动不已,此致敬礼
回复 支持 反对 广东佛山

举报

发表于 2015-9-8 05:45 PM | 显示全部楼层
路过。。。敬礼
回复 支持 反对 广东佛山

举报

发表于 2015-9-9 08:33 PM | 显示全部楼层
路过
回复 支持 反对 广东佛山

举报

发表于 2015-9-10 11:55 AM | 显示全部楼层
此致敬礼
回复 支持 反对 江西

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=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