、
笔者收到余乃文的报料后,马上与陈氏乡亲陈伟强、陈品良、陈卓新等人联系,并一起到现场了解情况。该宗祠位于上东奇山村红星59号,前面有2棵龙眼树遮挡,其周边也是鱼塘耕地,如果没有人指点,还真的不知道这里有间祠堂。
现场可见,大门正上方的石匾所刻的大字已被水泥遮盖,但也能清晰看到上面刻有“溪乔陈公祠”字样。该祠堂占地面积约有60平方米,日久失修,非常潮湿,并长满了些野草、杂树,略显荒凉。
在我很小的时候,就经常过来这里玩,后来就少来而已。”今年67岁的余乃文说,要不是看到《九江公信》推送的陈氏宗祠一文,他也想不起这里有间祠堂。“我对宗祠的事很热心,宗祠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,保留并弘扬宗祠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。”余乃文平静地说,希望能尽他一份力,做出一份贡献。
陈因禧今年已经89岁。“我父亲之前很少和我说家乡的事,但我在几岁大的时候曾在叔公陈耀祺龙门里8号侨房住过一晚,也是唯一的一次。”陈因禧感叹道,他因为行动不便,没办法独自回乡寻根,只知道族谱记载他是九江人。
据族谱记载,溪乔公是陈氏十房诒谷堂(海渔公)的后代。当天在溪乔陈公祠,我们还找到该祠堂的后人陈熙源,他今年也已经80岁了。陈伟强拨通了陈因禧的电话,让他与陈熙源通电话,两位耄耋老人,虽然听力不畅带来不便,但仍然阻碍不了他们浓浓的亲情,大家都说起自己记忆中的祖辈宗亲名字,谈得非常投契。
“我一看到就知道这是因叔要找的宗祠了,这两年来,我已把要寻根的宗祠名字铭记于心,受人之托,希望尽心尽力为宗亲成功寻根。”陈伟强激动地说。
真的很感谢你们,如果不是你们的帮助,我可能这辈子都不可能寻回自己的根。”陈因禧十分欣慰,再三感谢大家,并表示,稍后会联系后人一起回家乡看看,了却人生一大心愿。
陈品良从陈熙源口中得知,20多年前,就有法国华侨回此地寻根。陈品良马上联系了曾从事侨刊工作的老先生,老先生回忆起此事并找回当年的侨刊和相片,原来当时回来寻根的法国华侨名叫陈智禧。陈品良估计陈智禧与陈因禧可能是较为近亲的叔伯兄弟关系,经过查找族谱及与陈因禧联系后,确定两人的爷爷是亲兄弟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