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,一位朋友观看了在敦根社区举办的南海区龙舟联赛首场比赛,并吃了顿龙船饭。席间,看到每张饭桌上都有一张粉红色A4纸,是介绍九江龙船饭的一篇文字,纸面底纹是一个肚满肠肥的鱼花宝宝形象。文中有数处使用方言文字,朋友是外省人,不熟悉九江的风俗、俚语,看了介绍,还是一头两大,不知所云。于是把文章带了回来,让我给其解惑。
我看完文章,不禁喟然长叹!此等质量低劣的文字,正常是肯定无法通过审核关的,不知道这篇东西是怎样瞒天过海,居然堂而皇之出现在全体就餐人员面前。从文字内容看,作文者对九江传统龙舟活动的历史和现状是有相当了解的,只是驾驭文字的功力不足,强不行以为行,便操弄出这样的一篇四不像来,具体出自何人之手,则不得而知。 看着眼前这一堆南腔北调、错字连篇、语病百出的文字,心中一时意气难平,如鲠在喉,不吐不快。 全文约400字,史实真伪、谋篇布局、文采藻饰等方面暂且不论,仅是错别字和语病,比较明显的就有二十多处,摘析如下。
1.“关于……”作标题,通常用于公文,此文是否属于公文? 2.“龙船饭的历史与传承”。既然写历史,便应有其起源与发展等相关内容,但文中几无涉及。既然写传承,便应有其传承的代际脉络,传承什么内容?怎样传承?文中并无交代。 3.“以下东周将军、敦根龙船饭为例”。既然列举两地为例,便应分别描述两地龙船饭的异同,若两地龙船饭之形式与内容都相同,则举一地便可,无需画蛇添足。因该活动在敦根举行,“敦根龙船饭”显然是临时加上去蹭流量的。 4.“由于当时经济原因并不丰富”。什么东西不丰富?经济原因不丰富?想表达什么?不知所云。社会物质不丰富还是饭菜样式不丰富? 5.“当时的菜肴”。啰嗦重复,上一句已说了“早期龙船饭的菜肴一般就两三道菜”,下一句便无需再重复,接写“通常有榄角烧肉……”便可。 6.“鼓”字错,应为“豉”, 豉汁蒸排骨。 7.“时令冬瓜汤”。时令瓜菜,概而言之,并非指具体的瓜菜品种,当时有什么便选择什么。冬瓜就是冬瓜,找个冬瓜做菜难道还有分时令和非时令的? 8.“碗筷”是吃饭用的,“碟子”是盛菜用的。以芭蕉叶替代碟子,跟缺少碗筷,有因果关联吗?“碗筷”应为“碗碟”。 9.“群众就地取材选材大蕉叶”,有点绕口,既然都就地取材了,哪还那么多讲究选什么材呢? 10.“在榕树地下吃龙船饭”什么意思?在榕树下面的地下挖个洞,然后个个钻进去吃龙船饭吗?榕树底下,席地而食。 12.“乘”字错,应为“盛”。 13.“送”字错,应为“餸”。 15.“在祠堂或生产队开大灶”。祠堂与生产队,不同范畴、不同性质的两个概念。祠堂是具体建筑物地点,在祠堂开大灶,这容易理解。在生产队开大灶,这砌灶生火的地方得有多大?具体是生产队里哪个地方?难道整个生产队到处生火?在祠堂或村中开阔地开大灶,在祠堂或生产队XXX处开大灶。 16.“花生大头鱼茸粥”。这句子,意思是“花生+大头+鱼茸”熬成的粥?“大头”是什么东西?除了大头鱼,其他鱼不能熬鱼茸粥吗?“大头”二字画蛇添足。“花生鱼茸粥”便可。 17.“一班‘龙舟契友’们” 重复语病。“一班”指多人,“们”为复数。既已“一班”,何须再用“们”。 18.“分”字错,应为“份”。 19.“悠久的仪式”词语不搭。有“悠久的历史”“古老的仪式”,何来“悠久的仪式”?随手盛点饭菜,图个吉利寓意,既无家杂道具,亦无摆开架势,谈不上什么“仪式”,就是一个“习俗”而已。 20.“特意给一个红包”。给红包,也有分特意与非特意的? 21. “乘”字错,应为“盛”。 22.“红皮”。上了年纪的当地人知道“红皮”是什么东西,但若不注明,有多少人知道是指“带皮的红烧肉”呢? 23.请厨师帮忙“盛一点米饭,加一块红皮、两个榄角”,做什么用?是自己吃?敬土地?拿回家供奉祖先?还是给家里的孩子吃? 24. “食龙船饭历史与传承”。同第2点,指东说西,言不及义。 25. “悠久的仪式”。同19,用词不当,“习俗”而已。 26. “乘”字错,应为“盛”。 27.“吃个龙船饭,鸿运当头”用词不当。这里用“吃个”,有“随便吃一次、吃一点”之意,比较敷衍,寓意不够深刻,祈盼之意不明显,应用“吃过”。
我不知道现场参与吃龙船饭的,都有哪些领导和嘉宾,他们若看到这篇文字,不知会作何感想? 九江,素有儒林之乡的美誉,近年,亦高举儒林文化的大旗到处出击。如今,在这种隆重推介本土文化的大场合,若然真要靠这样的文章来撑持场面,那么,实在不敢想象我们这个所谓的儒林之乡,是要堕落到何等地步了! 联想到近年建设的几个带有浓厚文化色彩和鲜明地方烙印的公园,以纪念朱九江、陈子壮等先贤之名而建,向人们展示了大量的文字与图片资料,当中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呢?“儒林文化”这块招牌,到底还能挂多久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