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史志记载,九江之名,最早见于明嘉靖四年黄佐纂《广东通志》,时为鼎安都属堡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设巡检司后,属江浦司。清乾隆五十年(1785年)始设主簿置九江厅,后直称九江主簿。九江自明朝中后期以来,随着桑基鱼塘蚕桑农业的高速发展,以丝织业为主体的各项手工业也跟着兴旺发达,所以生产的丝绸享有很高的名誉。由于享有鱼花专营权,也造就了不少家财万贯的富豪,这其中也包括了现在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的祖辈。
经济发达为九江的商业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另外从九江出去的华侨也大做进出口贸易,将九江的丝绸、米酒和酱油贩运到香港和海外销售,他们为当地的商业繁荣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所以在民国时期九江圩繁荣昌盛,商贾云集,民国初年当地人口超过10万,在珠三角的名气一度直逼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镇。就经济而言,已成为远近闻名的"小广州"。1925年,民国政府正式决定成立九江市。民国十五年(1926年)3月16日广东省政府从当时的南海县划出九江堡(其管辖范围比今天的九江镇面积要小),设置省辖九江市,与九江同时设市的还有江门、海口、佛山、北海等八个地方,此前广东省已设立了广州、汕头两市。
不过富甲一方的九江却有是土匪们劫财的好地方,设市后首任最高长官李卓峰到任后,施行了禁烟禁赌等革除弊政等措施,这令当地土匪吴三镜的利益受损。他对李卓峰恨之入骨。1926年6月4日晚,吴三镜率一众土匪潜伏于九江大正坊水月宫与邓家祠之间,趁李卓峰前往商会开会之机,架机枪对他进行扫射,李卓峰当场身亡。由于当时九江城内土匪猖獗,治安恶化,后任市里政要都不敢到九江办公。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下半年,民国政府撤消九江市,重归南海县辖管,一个与佛山齐名的九江被匪害所累,终于沉寂。
由于土匪猖狂,赚了钱的九江富人阶层向外发展的比较多,所以九江也是著名的侨乡。在九江的下东,大谷、官岭等村,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废弃碉楼,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的元素,往往主体建筑是欧式的,而小耳房和门楼却是岭南特有的镬耳山墙。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在开平碉楼群里比比皆是,九江就保存得相对少一些,散见于乡间,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,已经非常破旧,几乎无人居住。 |